第四百二十九章 多种文化的融合,符合自然的风水之道!-《回到过去当术士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“整个城市按《易经》、“阴(坎),阳(呈),二气统一,天人合一”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,依山傍水,形成三街。九十九巷宛如迷宫。在城镇建设上,按先天八卦图主四卦布局形成:诠释了水火相克生万物,天地容万物的先哲理论。同时河宛如玉带,呈“s”形至北向南穿村而过。形成八卦阴阳鱼的分界线;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,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个方位,共同构成了天然八卦布局。人文八卦与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,使其成为中国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。”

    吴明有些兴奋。又有些赞叹的说道,如果不是摄于自己的身份,他真的会大声叫喊起来。

    ‘“负阴抱阳‘是建筑选址和建筑格调的基本形式之一。无论是我国所处北半球的地理位置还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意识。决定了建筑选址通过‘负阴抱阳‘形式所体现的方向性和空间感。坐北朝南,是‘负阴抱阳‘的基本形式,依据地理子午线取向,使用平面日晷定向,而且,完全的南北向只限于皇家建筑与衙门建筑,这种思想来源于《易经》:圣人南面而听天下,向明而治‘,正南正北体现了权力和尊严,也是理气派风水理念的主体内容。在民间,多用磁罗盘相宅,以地理子午线与地磁子午线为依据测向,由于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存在一个偏角,这就决定了民间建筑物虽然大致面南,但完全坐北朝南的并不多,大部分偏东南的转向。在山区,地形复杂多变,完全以坐北朝南理念来体现‘负阴抱阳‘不太现实,于是,就有可以适用的背山面水的风水理念作为体现‘负阴抱阳‘的另一种方式,也就是形势派的风水理论。这种方式在朝向上没有作出任何限定性的要求,但是注重了山水自然环境的组合。早在春秋时期的《管子》一书就对营造选址作了总结:‘凡立国都,非于大山之下,必于广川之上,高勿近旱,而水用足,下毋近水,而沟防省‘。城镇设计整体形态是坐西朝东,完全体现了背山面水的‘负阴抱阳‘形式。紧靠葛山、鲤王山,村北有龙山、长春山,南有龙盘山、下结山,东紧靠自北向南的众川河,河之东是数千亩的田园。城镇背山依水,山环水抱,地势平坦,但有一定的坡度,这种优美的自然环境、良好的局部小气候环境正是通过‘负阴抱阳‘风水理念的实践所获得的。”

    王钟有些得意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背后紧靠的来龙山为葛山和鲤王山,高大的葛山与西北方向的黄山山脉连成一气,黄山即是县城的龙脉;左边有龙山、长春山为青龙、为辅;右边有龙盘山、下结山为白虎、为弼;前众川河依村而过;众川河前是工阔的平畈,遥遥相对的对景山是灵金山。县城所处的位置,正好处于风水理论所认为藏风聚气的最佳位置一穴中。另外,特别要指出的是,县城水形势非常优秀出色,风水理论认为‘吉地不可无水‘,众川河是主干流,此外,还有数条小溪从各方汇入众川河!”

    “美,实在是太美了!”

    “虽然没有建造好,但是我已经能够想象到县城的壮观秀丽,这绝对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次壮举!”

    吴明一脸兴奋的说道。

    “王先生,你肯定会青史留名,就如同杨公,刘伯温一样!”

    “杨公创立了三僚村,并且形成了独特的三僚文化,我坚信,你也可以,这个县城就是你的画布,可以让你尽情的一展心中所学!”

    “三僚村,怎么可能?”

    王钟有些受宠若惊的说道。

    三僚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在外看风水,风水堪舆文化的繁盛与杨救贫是分不开的,据史书记载,廖、曾两姓都是徙居兴国三僚,“盖两家冢宅,皆筠松所卜而贻之谶云”。(明.嘉靖董天锡编撰《赣州府志.人物志》)。可能是因为这一缘故,三僚人非常愿意跟外人介绍杨救贫为三僚卜地开基的传说。

    据说曾文辿是杨救贫的首座弟子,也是三僚曾氏的开基祖先,自从在黄禅寺偶遇杨救贫之后,便与杨救贫云游天下,但是曾文辿一直都想寻找一块吉壤,世代定居下来。在宁都的赖村,曾文辿希望在那里安家,在他看来,那里的风水可以出大官,杨救贫说那里的山是秃头山,只会出大盗。后来在雩都的平头寨,曾文辿说这里是“五虎下山,狮象把水口”,将来子孙肯定兴旺发达,谁料杨救贫又说他看错了,这是“五鼠下山,猫儿把水口”。曾文辿发现三僚的风水不错,子孙可以世代为官,于是告诉杨救贫,他已经找到了一个“前有金盘玉印,后有凉伞遮荫”的好地方。杨救贫来到三僚一看,果然是一块肥沃的盆地,山水环绕,盆地中间有一座长条形的石峰,在遥远的盆地边缘有一棵高大的松树,树底下卧着一块圆形的巨石。但是,在这位风水大师的眼里,看到的却是一块适宜风水先生世代居住的地方,整个盆地就是一个硕大的罗盘,盆地中间的长条形石峰酷似罗盘的指针,而松树和巨石则是风水先生随身携带的雨伞和包裹。他说,住在这里,子孙后代端着罗盘,背着包裹出门。原来杨救贫担心死后风水成为绝学,希望徒弟们能够世代继承他的风水地理学问。(未完待续。。)(  )


    第(3/3)页